(1)信息動機的含義:信息動機是指激勵和推進個體發動并維持其信息行為導向某一目標的心理過程。信息需要是信息行為發生的根本基礎,而信息動機則是信息行為發生的根本動力。
(2)信息動機的形成:由于個體的內在條件(信息需要)和外在條件(環境刺激)的存在導致信息動機的形成。
個體的內在條件,就是信息需要.每個人隨時都有很多信息需要,只是這些信息需要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條件下,表現出不同的需要強度,它們中最強烈的那一個需要決定著個體的實際信息行為。
信息需要一且達到較強的程度,并被個體意識到之后,就會轉化為信息動機。由此可見,信息動機是由一定的信息需要轉化而來的。信息播要向信息動機的轉化取決于信息需要的強度。如果信息需要的強度不大,就不會產生信息動機。
個體的外在條件,指的是個體所處的信息環境。信息環境是影響人類信息行為的所有因素的總和,具體包括信息資源、信息技術、信息系統、信息政策和信息法規以及各種自然的、社會的和經濟的環境等。人的任何信息行為都發生在信息環境之中。 如果個體有了某種信息需要,卻缺乏滿足該需要的信息環境,那么,該信息需要還是 不會轉化為信息動機的。
對照有多種形式,可根據實驗研究的目的和內容加以選擇:
(1)空白對照:亦稱正常對照,對照組不加任何處理因素。如觀察某降壓藥的作用時,實驗組動物服用降壓藥,對照組動物不服藥或服安慰劑.
(2)自身對照:對照與實驗在同一受試動物上進行。例如,用藥前、后的對比,均為自身對照。
(3)相互對照:又稱組間對照。不專門設立對照組,而是幾個實驗組之間相互對照。例如用幾種藥物治療同一疾病,對比這幾種藥物的效果,即為相互對照。
(4)標準對照:不設立對照組,實驗結果與標準值或正常值對比.在動物實驗中,采用較多的是前三種對照方式。
在醫學實驗中,一般不僅要求有對照,而且要求遵循均衡原則(齊同等比)。
所謂均衡,就是在相互比較的各組間(實驗組與對照組間、實驗組與實驗組間),除了要研究的處理因素外,其余因素要盡量相同。在動物實驗中,往往要求各組間動物的數量、 種系、性別、年齡、體重、毛色等等盡量一致,實驗儀器、藥品、時間等其它方面也 應一致,這樣才能有效減少實驗誤差。
|